狗狗是怎么出现的?
“狗”字在甲骨文中写作,像一头四脚的野兽,金文和小篆都延续了这个文字。但汉字的演变是非常复杂的,有很多异形字、形似字,且每个朝代的字迹都有差别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字形来推测“狗”字的含义发展变化。 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,但是当时的“狗”字写作,像两条尾巴相连的狗,可能代表了母犬或者没有长牙的小犬。同时期的金文中也有这个字,字形与甲骨文相似。
小篆将两条尾巴联成的字形分解成两部分,上下结构,上部分象形,表示狗的头脸;下部分表示的是两只后腿和腹部。这种形体一直沿用到现在。汉代的隶书把狗的腿写得更加粗壮有力,而且因为隶书的出现,文字的笔画出现了繁简之分,所以从汉代开始,繁体的“狗”字就写了出来而不再像小篆那样单一使用简体了。 到了宋代,因为字体的大幅度简化,“狗”字出现了现代字形。
至于这头四足的野兽究竟是不是现在的人饲养的宠物狗呢?或许不是。古书中的“狗”字经常指代猎狗,而且这种狗主要是用来猎取大型猎物如野猪等,并不是看家护院的小犬。先秦时代的战车主要由马车夫驾御的两匹马拉着前进。如果马跑得太快,马车会失衡,此时就需要一个手持长矛或者戟的武士站在车上控制平衡。由于他们的武器与身体都呈侧向,于是就有了“偏师”这个词。这些负责掌控战车的武士叫做“骖乘(cān shèng)”,其中“骖”就是指由两匹马驾驶的车子。
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中就有“驱驰田猎”的记载,说明这种利用骑兵操控战车攻击和捕猎的方法很早就已经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