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犬病狗怕光吗?
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,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。主要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,通过神经逆行到中枢神经系统,进而导致全身多发性病症。一旦发病,病死率接近100%。 虽然狂犬病属于典型的病原体感染所致疾病,但临床上却并不常见,因为该病主要是寄生在脊椎动物(比如哺乳类、鸟类等)体内,且只能通过脊椎动物传播。不过,作为人类疾病,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预防其发生。 为了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流行和传播,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制度及方案,并发布了多项指南和技术规范,为各级疾控部门、医院和基层卫生组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文件。
随着免疫学、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,人们逐渐解开了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疑惑,也发现了一些曾被忽略的问题。过去认为只有犬类才是狂犬病的潜在传染源,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,某些啮齿类动物也可能携带有狂犬病毒,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或中间宿主。一些曾经被认为已经消灭了的狂犬病病毒型别,也在实验室的检测中发现。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型别或来源不明的病毒,很可能就是以往漏检或者未上报的结果,说明疫情可能与既往不同。 由于疫苗的生产工艺优化、疫苗接种策略的调整以及接种人群意识的提高,我国的人用狂犬疫苗注射率有了明显提高;同时,随着国际上消除脊灰野病毒的进程加快,我国自2000年起也不再输入脊灰野病毒,因此避免了由上述两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。但是,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,人们对于疫苗的认知程度不高,接种率低,是狂犬病毒潜伏带菌者和易感者的集中地。还有部分患者因为无法承担手术费用而延迟治疗,从而增加死亡风险。